网站首页 易经培训 国学礼仪 国学素养 商家介绍 信息发布
登录 / 注册
所在位置:首页 > 国学礼仪 > 礼的起源与发展
礼的起源与发展
发布人:上海冰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发布时间:2025-03-05
地点:广东
联系方式: 登录查看
温馨提示:让你提前汇款,或者价格明显低于市价,均有骗子嫌疑,不要轻易相信。
服务详情

【课程介绍】

有关礼仪的起源问题,原来观点众多,有人说中国古代礼仪起源于祭祀,有人说起源于风俗习惯,还有人说礼是缘情而作,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表达感情而形成的等等。无论礼是从什么起源的,礼都是人的礼,离不开人类和社会生活。传统礼仪的起源与发展,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:萌芽阶段、形成阶段、发展阶段、强化阶段。

 

【课程内容】

1. 礼的萌芽

    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礼,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。从示,从豐,豐亦声。”意思是:实践约定的行为,事奉天地鬼神,以求得赐福。从此看出礼最主要的内容或是最原始的宗教祭祀。远古时代,先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较低下,刀耕火种,解决温饱和生存问题是头等大事。但对大自然中如火山地震、山洪海啸、日食月食等很多现象,他们认为都有着一种超越自然的神奇力量主宰着万事万物,左右着人类的生死祸福。这充满着敬畏的神奇力量,就是神灵。而且万物皆有灵,只有敬重和供奉大自然的一切神,才能得到他们的消灾降福与佑护。

    人们逐渐在生活生产中,以各种各样的仪式来敬神、供神、祭神,并形成了一定的仪式与制度,这就是后来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被固定并传袭下来,就形成后来的祭天地祀鬼神的“礼”。这就是礼仪产生的初始阶段。这一时期,可以称为是礼神的时代,主要是夏商时期。

    随着文明的发展,生活的稳定,礼仪才逐渐产生。《周易·序卦传》说:“物畜然后有礼”,《管子》说,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很显然,礼是文明的产物。

2. 周公制礼

    礼萌生于原始社会,经过夏、商两代的发展,已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。而到了周代,礼制就更加完善了,成为影响中国人三千年生活准则的礼乐典范。这是因为在商朝时,商纣王残暴无道,导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,民怨极大。加之殷商人最迷信天命,对鬼神的崇拜十分严重,做事情都要敬神占卜。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周公(姓姬名旦,周文王的儿子,周武王的弟弟,周成王的叔叔,同时也是鲁国开国之君伯禽的父亲),从商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中,认识到决定国家兴亡的不是鬼神而是人,要让国家长治久安,就要“明德慎罚”,靠人性化的政策,以道德赢得民心。要以人为本,关心人民,爱护人民,施行仁政。为保证这一理念的实施,他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,包括政治制度、道德标准、行为准则。如他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,确立周王为天正是共主,称为“天子”。以天子为大宗,而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,因与天子为叔伯、兄弟,所以是小宗,从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“宗法制”。天子之下有诸侯,诸侯之内又有爵位、等级之分,形成阶梯式的等级制度,由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,就产生出一套完整、严格礼仪制度。又如他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“礼”的范畴,对祭祀、交际、饮食、服饰、婚嫁丧葬、日常起居等都制定了详细明确的礼仪要求,配套制定了各种音乐的使用标准。历史称之为“周公制礼作乐”。“以德配天”,周公以道德建设为主旨,实现了礼的重心从“鬼神”之道向人文之道的伟大转折。

3. 孔子克己复礼

    春秋末年,诸侯纷争,群雄争霸,“礼崩乐坏”,西周形成的礼制社会受到了严重冲击。同时,在这一大变革时期,促进了很多新思想的涌现,也就是常说的“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”。在此期间,以孔子、孟子、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为突出,对周礼的传承和弘扬,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    孔子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的礼制文化,开创了儒家学说。他一生学习周礼,传播周礼,并且把恢复周礼作 为自己的志向,并因革损益,加以改进。

   孔子把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,创造性地将“仁”和“礼”结合起来,重建了礼的价值基础。他推崇周公之道,主张“克己复礼”,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。他和他的众弟子,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,周游列国,推广仁德礼治思想。他认为恢复周礼,最主要的问题是落实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内在道德情感上,就是仁先礼后,仁内礼外。他主张实现仁德的方法就是“克己复礼”。一次颜源问孔子什么是“仁”。孔子说:“克己复礼”就是仁,“克己”就是约束自己,反省自己,严格要求自己。“复礼”就是符合礼,让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礼制要求。他主张用温和的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行教化,引导人们向善向好,他积极推行礼乐文化,移风易俗,改变社会风气,让人们积极回到礼的规范当中去,涵养德性,纯洁心灵。只有以道德去教化人,去引导人,并把“礼”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,才能使人既有廉耻之心,又能安分守已,心悦诚服地做一个“顺民”。

    孔子收集、整理、删定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并撰《易传》而形成“五经”,并将它们传播出去。

4.先秦以后的礼制发展

    礼学到了秦代,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,加强专制统治,焚书坑儒,虽建立了集权制度为后来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打下基础,但对中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,造成大量历史文化典籍失传,封闭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道路。

    西汉,汉武帝采纳思想家董仲舒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建议,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。他提出“天人感应论”,使君权神授理所当然,又提出“三纲”(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)“五常”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之说,不仅使统治者有了精神支柱,也为后来封建礼教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    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,儒学再次受到冲击。玄学、道教在中国本土蔓延起来,佛教也传入中国,他们与儒学相互排斥、相互冲突、相互吸收又相互融合,中国的思想文化又得到了多角度的发展与深化。唐代中后期,随着韩愈、柳宗元倡导的“古文运动”,再次推动了儒学复兴。

    宋代,是中国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,宋儒复兴礼乐,使过去的贵族礼仪(士大夫礼仪)开始步入平民化的礼仪时代。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,他晚年以《仪礼》为经,以《礼记》为传,以《周礼》为纲,会通三礼,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礼学体系,形成了礼学大全《仪礼经传通解》。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则是《朱子家礼》,他将贵族社会礼仪加以删简,使之更世俗化、平民化,简便易行,从而影响了中国基层社会,深入到庶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    明清时代,礼制延续千年,人们所继承的更多是它的表面的制度化的东西,礼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得到深刻的领会。直至二十世纪初,在内部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下,并在近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攻击目标,不分内外优劣,全盘否定。

 

学友数字(广东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
地址:珠海市吉大海滨南路9号3区第6层601-4、601-5、601-6

邮箱:164622801@qq.com

粤ICP备2023082192号-1